很多学习兴趣日语课程的小伙伴都喜欢在在节假日去日本旅游,如何来一场不一样的日本旅游,可以看看日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了解更深入的日本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举行的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上,正式决定将日本政府申报的“来访神 假面·扮装的众神”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日本自2016年的“山‧鉾‧屋台行事(日本彩车巡游)”以来再次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日本国内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已达到21项。
“能”通过舞蹈动作展现故事情节,“狂言”则为以台词表现的滑稽喜剧,“能乐”是二者的总称。能乐对后世的文乐和歌舞伎等产生了巨大影响。
结合日本三弦配乐和义太夫节(一种净琉璃唱腔——译注)所展开的音乐木偶剧。其特点为三人合力操纵一架木偶,通过木偶惟妙惟肖的动作姿态展现故事情节。
(摄影:大泽尚芳)
江户时代流行的大众戏剧。故事选材于传说、史实,还有些是改编自实际发生的情死事件,这些剧目一直到今天仍在上演。
雅乐,即日本本土歌舞与来自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海外歌舞融合后形成的声乐曲目的总称,主要以宫廷音乐的形式传承下来。除宫中仪式及飨宴等场合演奏外,也会在国立剧场等地进行定期公演。
新潟县鱼沼地区制作的一种以苎麻为原料的上等麻织品。江户时代也曾作为幕府贡品。
耕作前(2月)祈祷丰收、收获后(12月)感谢丰年的一种祭拜稻田神灵的祭祀仪式。祭祀仪式上人们的举止,宛如看不见的神灵真的在场一般。
修验道的行者将早池峰视为信仰的灵山,早池峰神乐即由修验道行者的舞乐衍化而来。每年8月1日早池峰神社的祭礼时都将进行神乐表演。
(照片提供:岩手县观光协会)
表现插秧的舞蹈,以此祈求当年的丰收。原在元宵节举行,现于神社和寺庙祭祀活动时演出。
少女们身着盛装、手持扇子或彩竹棒(称为Chakkirako)的一种舞蹈。每年正月15日举行。
每年1月2号在八幡平大日堂演出的一种舞乐形式。4个村落分别传承不同的舞蹈,由被称为“能众”的人们世代沿袭传承下来。
八柱神社在秋祭(10月12日)时的一种祭祀活动。剧目以源平武将为题材,演员们用独特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一一道出每个出场人物的台词,剧情以新加入到神社祭祀组织中的青年人为中心展开。
北海道阿伊努族的传统舞蹈。除带有极强祭祀色彩的仪式舞蹈之外,也有娱乐类和即兴类舞蹈。
在琉球王国时代,款待中国皇帝派遣的使节时表演的舞蹈。目前,组踊传承、表演的场地是国立剧场OKINAWA(浦添市)。
茨城县结城市、枥木县小山市等地区制造的丝织品。江户时代初期作为特产,产量巨大。
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日举行,以祈愿丰收。佩戴彩色花鞍、身披华丽饰品的耕牛犁田耕种,年轻姑娘们站成一排表演插秧。
(照片提供 : 广岛县)
佐太神社在举行“御座替祭”(9月25日)时的祭神之舞,对日本各地的民间神乐影响深远。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纪伊山地的灵场与参拜道”之一的熊野那智大社,其每年举行的大规模例行祭祀“那智火祭”(每年7月14日)中所演出的一种祭祀舞乐即为那智田乐。该舞乐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和食与新年、插秧、丰收祭等一系列例行活动密切相关,大大加深了家族与地域间的联系。在社会习俗中体现出了尊重自然的日本人的精神。其特点是食材新鲜丰富、盛菜装盘中表现出自然之美,营养搭配均衡。
埼玉县小川町和东秩父村的“细川纸”、岐阜县美浓市的“本美浓纸”、岛根县滨田市的“石州半纸”共3件。传承了8世紀以来的传统工艺造纸技术,原料采用了葡蟠。
以“京都祗园祭山鉾行事”“博多祗园山笠行事”等彩车巡游为中心的祭祀活动,由全国18个府县的33场活动构成。彩车是神灵们的停靠之处,人们祈望通过热闹的庆典愉悦众神,以保一方百姓安泰、五谷丰登。
博多祇园山笠(摄影:草野清一郎)
来访神由“男鹿市的生剥鬼节”(秋田县)和“恶石岛(鹿儿岛县)的等8个县的10项传统活动组成。每年正月等年节时分,人们扮成神的使者走访各家各户,惩戒懒惰,祈愿安康。
<图文源自网络,侵删>